赵永胜,鄂尔多斯市中兴特种车辆制造公司的当家人。
10年前,他只是一个跑运输的小老板。而今,他的特种车辆制造公司已经搭建起了矿用车、新能源车和蒙凯专利车3个平台,年生产车辆1万台,并且拥有车辆箱体专利71项。
从跑运输到货运汽车销售再到特种车辆制造,赵永胜实现着创业的一次次精彩跃升。说起成功的秘诀,赵永胜由衷感慨:“科技创新是大功臣!”
如今在内蒙古,依靠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水平已成为各产业迅猛发展的主推力。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朱晓俊说:“在科技创新驱动下,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渐显现。”
今年1-8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171.63亿元,同比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期增幅高2.9个百分点。”
今年,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8337”发展思路确定的9个重点领域凝炼出40个攻关方向,投入经费4.91亿元,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今年,确立了第一批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和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投入经费2.03亿元。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今年,重工业攻高端、夯基础,新型化步伐加快,一批具备全球领先技术,经济、生态效益俱佳的示范性工程陆续投产开工,重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后期,一批支撑作用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完备的煤炭、钢铁、有色等深度开发项目将陆续投产建成,重化企业内生应变能力逐步增强,对全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2014年我区创新驱动成绩斐然,传统产业新型化紧锣密鼓,新兴产业规模化快马加鞭。包头科技创新的联台好戏足以说明这新动力的惊人变化。
—包钢集团“高品质稀土钢产品研制与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高品质稀土钢产品和稀土合金制备的空白。
—北重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垂直挤压设备与工艺开发”项目生产稳定性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展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变形金属的挤压制坯和模具制备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机集团开发的大功率自动变速箱,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动变速技术的国产化。
—北方股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TE240、260电动轮自卸车”,申报了9项专利,已投入批量生产。
—稀土院开展的国内先进的“新型稀土材料中试实验研究”,为稀土镁应用合金、高纯稀土金属、系列辐射磁环等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目前稀土镁合金中试线和烧结钕铁硼磁环中试线已建成,将形成年产1000吨高品质稀土镁合金和50万只烧结钕铁硼磁环的生产规模,是国内最大的稀土材料中试基地。
—包头市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成功地将钕铁硼应用于核磁共振仪上,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核磁影像先进技术,拥有20多项专利。
包头市常务副市长徐德林说:“包头的产学研合作,不论是合作机构建设,还是科研成果转化,目前都进入了历史最好阶段。这表明,包头经济、技术创新的内生机制初步形成,它将为本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建设新的发展优势,是构建我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分析指出。
毋庸赘言,这一不竭动力已在我区清洁能源输出、现代煤化工等“五大基地”建设中大显身手,成效卓著。然而这个成效的取得,离不开“三个到位”的强大支撑—
科技投入到位。去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0.3亿元;今年全年预算投入32亿多元,科技投入节节高。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到位。伊利拥有自己的三级创新体系;蒙牛斥资12亿元建成的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是联合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十几家尖端乳品研发机构共同构建的科技平台。去年以来,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2.93亿元,在12个盟市组建了16家集产学研用为一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而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90家。
全国乃至世界科技人才引进到位。包钢稀土研究院招贤纳士不拘一格,通过“稀土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外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科研合作;依托“稀土新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中科院院士及其团队;设立“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聚集高素质人才。近3年,该研究院新入职科研人员中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49名。据统计,目前参与自治区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已达7.69万人。
新动力的作用日趋放大,新动力的马达还在加速。内蒙古的目标就是到2017年,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要从现在的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
今年5月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让这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到2017年,我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46%。
峥嵘头角沧波里,不得风云志不休。内蒙古经济与科技同行,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征程中,扬帆远航,志在万里!(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