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切换
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羊绒产业的梦想与现实(组图)
2013
10/22
10:58

 

张大军,内蒙古春雪羊绒有限公司总经理。春雪羊绒作为内蒙古羊绒制品销量名列前茅的大企业,一直是行业佼佼者。然而谈起最近的生意,张大军眉头紧锁,用浓重的巴彦淖尔口音说:“原绒、人力成本不断上涨,老外却老想用原来的价格签合同,为了维持订单,不得不做起了赔本买卖。”春雪羊绒是内蒙古典型的出口企业,九成产品用于出口,年出口量达到80万件。辉煌的数据背后,连张大军自己都不得不尴尬承认,他们生产的产品,在国外被贴上了其他品牌进入高档商场,温暖着五湖四海的消费者,却没人知道,它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家名叫春雪羊绒的企业生产的。

去年内蒙古生产羊绒衫1155万件,羊绒围巾4000多万件,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包括“鄂尔多斯”、“鹿王”、“维信”、“兆君”等国内知名品牌在内的60个品牌商标。内蒙古是全世界最大的山羊绒原料主产区及全世界最大的山羊绒制品深加工和出口省区,然而,作为最大的出口省区,时至今日,却少有叫得响的国际名牌。内蒙古的羊绒企业,守着“软黄金”度日,却不得不充当全世界的加工厂,把品牌的荣光和丰厚的利润给了别人。如何不为他人作嫁衣?企业家们苦苦思索。

文·摄影/本报记者 王树天 郭丽娜

招人难工人老龄化

10月16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一家羊绒制品生产企业的车间里,女工贺利芬认真地将刚生产出来的羊绒衫放在灯柱上,检查羊绒衫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贺利芬告诉记者,一件羊绒衫的诞生需要经历近30道工序,她所做的工序叫灯检,成品羊绒衫要经过2次以上的灯检。

贺利芬今年46岁,从18岁开始,她成为了一名羊绒产业工人,至今已有28年。贺利芬说:“过去,羊绒产业工人是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让人很羡慕。如今厂里效益时好时坏,连带着每个人的收入也时高时低,少的时候一个月只能挣到几百元,工作又辛苦,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了,工人里没有30岁以下的。”目前,贺利芬的孩子们都在读书,最大的孩子上大学学设计专业。问及是否愿意让孩子毕业回工厂工作时,贺利芬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愿意,太苦了。”

目前,我区约有羊绒产业从业人员7万人,羊绒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序繁琐,工作既枯燥又辛苦。随着时代的变化,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都对这个工作不感冒,羊绒产业工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内蒙古东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宏伟感慨,随着用工荒的加剧,公司有时不得不从陕西和甘肃引进劳动力。感同身受的张大军也说,春雪羊绒最近几年很少能招到年轻人,现在大部分工人都在40岁左右,签订的都是长年的用工合同,每年按照5%的幅度上调工资。即使公司业绩不好,为了留住人,工资还是要支付的,这也是羊绒企业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产量少出口限制多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陶思浩区域服务中心古雁村村民郭文表养了十几年绒山羊,今年他决定改行,忍痛卖掉了120多只绒山羊。他说:“养一只肉羊当年就能挣800多元,养一只山羊年产绒0.5公斤,也就是100~200元,少挣不少钱呢,很多人都改养肉羊了。”

随着养殖户的减少,羊绒供给相应减少,这一点,作为原绒消费端的羊绒企业感受颇深。张大军告诉记者:“从今年采购的情况来看,明显感觉到羊绒的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10%以上。”薛宏伟无奈地说:“去年羊绒收购价格每吨不到70万元,可是今年的价格在82~85万元,因为太贵,有些国外的订单现在根本没法做。”

守着锡林郭勒盟这样的原绒产地,桃园集团公司总经理吕占平一直在坚持对美国出口羊绒衫,凭借20多年的外贸经历,他积攒了不少国外客户资源。为了冲破一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贸易壁垒,他忍受着蒙古国20%的“落地税”,坚持通过蒙古国的渠道将羊绒制品出口到美国。在一次展会上,吕占平摸着手里的羊绒裤告诉记者:“我在美国市场上见过我生产的羊绒裤,售价折合人民币9000元,而我出口一条的售价是1300元。”内蒙古生产的羊绒产品,贴上了某个国际品牌,价格翻了7倍之多。不愿接受这样的落差,吕占平试图直接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美国,然而,同样的货物在经历了美国驻华的产品检验机构检测之后,竟被告知不符合检测标准,这让吕占平很痛心。他说:“内蒙古的羊绒企业正在遭遇双重压力,一方面,一直依赖的代加工出口变得不可靠起来,掌握着市场的国际品牌不断压榨我们代加工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利润越来越低,反作用于产业上游,导致产业上游,也就是养绒山羊的牧民不愿再给企业提供原材料,再加上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内蒙古的羊绒产业经历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创品牌是生存之道

内蒙古的羊绒产业发展陷入僵局,问题的根源是对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许多从事羊绒产业的企业家都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副总裁袁文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内蒙古是产绒大省,但却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英国、德国、意大利不产羊绒,但羊绒制品的国际品牌却集中到他们手里。意大利的一些品牌,售价是我们的10~30倍。内蒙古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加工技术手段也比较成熟,应该马上着手建立并培育自己的品牌。”

在呼和浩特市北郊,占地面积1600亩的内蒙古盘古羊绒博物馆于2012年对外开放,这也是内蒙古仅有的一座弘扬羊绒文化的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从历史、产业、产品、品牌、科技等各个角度对内蒙古乃至全世界的羊绒产业进行了介绍。“发展品牌要从文化开始。”这正是内蒙古焱太集团董事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羊绒产业分会会长王风之一直坚持的理念。作为从业20多年的内蒙古羊绒产业领军人之一,王风之的事业伴随羊绒产业的起起落落,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坎坷,但从没放弃的是她对打造内蒙古羊绒产业国际名牌的不懈追求。

“内蒙古的羊绒产业,有来自外部的问题,也有我们自身的不足,技术设备、加工工艺、款式设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羊绒产品是时尚、高档的产品,如何通过设计、宣传体现它的时尚和高档,这是我们在打造国际名牌的时候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王风之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风之带领的盘古羊绒通过和天津工业大学团队的合作,开发了羊绒产品自动发热的高新技术,设计了羊绒旗袍、羊绒哈达等高端大气的新产品,通过工艺、款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良,努力地向着民族自主、国际知名的品牌战略前进着。今年9月底,盘古生产的羊绒旗袍在香港一次高端会展中展出,赢得了满堂彩,经过近半个月的谈判,在香港建立直营店已基本确定。

王风之说:“我们越来越看到,单纯给世界名牌代加工,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整个产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内蒙古的羊绒衫,在国内也许有一定的名气,但是由于技术、工艺、贸易壁垒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后,才发现还欠缺很多。如今,整个产业已经到了不转型升级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处境,发展自主品牌无疑才是产业的生存之道,这个时候,我们内蒙古的羊绒产业需要团结起来,走出一两个世界名牌。实现这个梦想,不是我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做到的事,它需要一个地区和一个产业的共同努力。”

产业振兴的曙光

2013年3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进行系统阐述时,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其中,“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提出,让广大羊绒产业的企业家们感受到了我区对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重视。

8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振兴羊绒产业的意见》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这是我区政府发出的首个关于振兴某一个具体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文件,这对于内蒙古的羊绒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产业化处副处长郏金梅高度评价。

记者看到,这份文件提出了“在现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基础上,打造2个以上国际知名品牌”的目标,布置了启动绒山羊提质工程、推行绒山羊标准化生产、完善收储制度提高羊绒价格和农牧民收入、鼓励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羊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园区建设提升羊绒产业集中度、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增强国际话语权、构建国际一流的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的羊绒产业发展七项主要任务。今后,我区将加大对羊绒产业的财政及金融支持,不断优化羊绒产业的发展环境,为羊绒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郏金梅解释:“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绝不撒胡椒面,而是本着扶持自主品牌和技术创新的目标,重点支持优质绒山羊体质、品种保护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支持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艺术创作、品牌创新和自主品牌培育,支持羊绒产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电子销售网络平台建设。例如,对创新企业按照投入科研经费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郏金梅表示,内蒙古羊绒制品的质量是很好的,但在国际市场认可度低,大部分的羊绒企业还是在做出口贴牌生产。当前,内蒙古羊绒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打造出一到两个国际品牌,那么今后可以把内蒙古的羊绒企业进行整合,挂上自己的国际品牌,这样所有企业的发展都有保障。此外,作为羊绒服装制品而言,服装的款式、设计理念等要紧跟国际时尚潮流的步伐,要做高端产品,否则就把这些资源浪费了。

未来,我区将以鄂尔多斯、鹿王、东达蒙古王、唯信、盘古王、大根来、焱太、东黎、凯兰等国内知名品牌为基础,通过5~8个集中扶持,打造2个以上国际品牌。

发展背后的冷思考

一条羊绒裤,出口的时候经历千辛万苦,卖了1300元,等到国际市场上贴个牌,价格高达9000元。9000元与1300元的价格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国际市场正处在一个品牌垄断市场的年代,没有品牌,我们受制于人。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介绍,他们在2009年就对内蒙古羊绒产业的竞争力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内蒙古羊绒产品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针织品占了绝大部分,在国际市场以贴牌加工为主,只能赚取不足10%的加工费。而大力发展深加工,形成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高羊绒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延伸羊绒产业链条,正是我区发展羊绒产业的必由之路。“短线作战,贴牌生产,这是我们发展羊绒产业的致命伤,我们的品牌被埋在了那些华贵的国际品牌的最底层。”于光军坦言。

温暖了全世界的内蒙古“软黄金”,为什么温暖不了我们自己的产业链?品牌是软实力的较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山羊绒制品深加工和出口省区,内蒙古在发展自主的羊绒国际名牌时,势必会触动羊绒产业原有国际巨头的利益,遭遇阻碍和刁难在所难免,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风险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