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内蒙古已经进入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就难以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阶段。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必须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变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动力,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立足内蒙古区情实际和发展阶段,切实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方式与路径,加快形成内蒙古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形势和背景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一度超高速增长,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其中2002—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速居全国第一。全区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跃进全国中列,人均生产总值走进了全国前列,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内蒙古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与上年相比,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4.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46.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回落19.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全国的位次从全国的第5位下降到第13位。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到9%。内蒙古经济起飞的时间不长,经济基础不牢固,一旦过度下滑,恢复起来很难。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形势新变化,寻找新路径,谋求新发展。
自治区党委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总结内蒙古近年来的发展经验,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和内蒙古实际,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8个发展定位中有5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即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5个基地的产业定位,是对内蒙古区情更全面更客观的反映,体现了比较优势和国家要求相结合、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结合、导向性与目的性相结合,是我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现实选择。
“8337”发展思路提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如果说8个发展定位集中体现了内蒙古的优势与特色,明确了自治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三个着力”和“三个更加注重”则紧紧抓住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直指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和不足,找到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指明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其中,首要的要求就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通过建设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产业实现的。我区目前经济增速下滑,表面上是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实质上暴露出来的则是我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素质不高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区已经进入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就难以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阶段。要推动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接续发展。
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既包括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也包括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推动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立足内蒙古实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就是围绕“8337”发展思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内蒙古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农牧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农牧业,农牧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的基础支撑。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产量已经达到较大的规模,在资源性约束加剧、农畜产品和农资价格急剧波动、农牧业比较效益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下,实现农畜产品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牧业的增收潜力已经十分有限。要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前提下,着力在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和观光农牧业,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深度转型。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特别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内蒙古纯天然无污染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和有机农畜产品,加大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积极推动农畜产品品牌化经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畜产品标准体系、生产技术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优化提升工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内蒙古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带动实现的。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高度单一,只有能源、冶金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称得上支柱产业,导致市场风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要推动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是内蒙古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全国煤炭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港口积压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面对进口煤的持续冲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会进一步抑制煤炭消费的增速,给煤炭行业造成持久性影响。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推动全区煤炭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巩固内蒙古能源优势。煤炭工业要把发展的立足点从扩大产能转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上来,围绕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煤炭产业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要适应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快煤炭的清洁生产及洁净利用步伐,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电力工业要在加快现有机组技术改造的同时,建设大型清洁电力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努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适应能源需求结构变化,要坚持走煤电用一体化的路子,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延伸煤电产业链,从内蒙古目前看比较现实的是发展现代煤化工和有色金属这两个产业。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类国家煤化工示范工程都摆在内蒙古,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现代煤化工既是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促进煤炭行业摆脱发展困境的主要方向,也是将来内蒙古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支柱产业。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煤组合的要求,一手抓试验示范,一手抓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构建煤气化、液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促进内蒙古由简单的输煤送电向输送油气醇醚转变,把内蒙古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内蒙古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业是内蒙古冶金行业新的增长点,目前已具有相当产业规模。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电力充裕、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铝电联营,推进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内蒙古不仅地下资源富集,而且地上农牧林资源丰富,同时具有绿色无污染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后要立足良好的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进一步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受市场和环境的限制,煤电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几倍、十几倍地翻番式增长。一定要及早谋划,瞄准前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新兴产业,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一是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内蒙古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内蒙古装备制造业虽然基础较弱,但发展势头不错,发展潜力很大。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煤机、矿机、风机、化机、重型机械和特种运载车辆等,加快发展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积极支持汽车制造业发展,尽快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内蒙古不仅是常规能源资源大区,而且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内蒙古风能资源和风电装机都居全国之首,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而且开发成本低廉,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清洁能源需求迅速扩大的有利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今后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来培育,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云计算是内蒙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要进一步落实好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云计算产业园区、数据中心和相关项目建设,从而改变自治区能源输出方式,变输出一般电力为输出计算能力,变输出一般能源为输出智慧能源。同时,积极有序发展新材料、新医药、电子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要紧密围绕“8337”发展思路确立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规划统领、政策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尽快把那些具有基础优势和比较优势、符合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打造一批又一批的支柱产业,实现一轮又一轮的产业发展,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比重低,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始终是内蒙古的一大“软肋”。要把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找准服务业拉动工农、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特别要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业方面,要加快物流枢纽、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努力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物流业发展格局。金融方面,要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提高金融机构全区覆盖度,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是“8337”发展思路对内蒙古产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龙头品牌景区少、产业链条短、淡季时间长、与文化的结合度低等突出问题,要围绕草原、森林、沙漠等优势资源,集中资金培育多个高品级、有特色的品牌龙头景区;在进一步加强道路、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的同时,在旅游演艺、旅游购物等方面力争有所突破,拓展旅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我区气候清凉优势,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把我区打造成全国的“避暑休闲之都”。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地冬季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冬季冰雪等特色旅游项目,设计旅游精品线路,举办冬季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推动四季旅游均衡发展;突出草原文化和地区特色,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游览方式、娱乐方式、餐饮方式上多做尝试和探索,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除了自然资源,千百年来传承下来并延续至今的文化资源也是我区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发文化资源的手段方法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不理想。文化产业必须用工业思维谋划,用商品标准生产,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必须给文化资源加入更多的文化产业要素,通过着力培育文化企业主体、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努力把文化产业早日打造成支柱产业。
三、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和路径
(一)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
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地域分工等因素,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确立地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立足内蒙古实际,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处理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一手抓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走扬长补短而不是截长补短的路子。具体讲,坚持传统产业着力做新,新兴产业着眼做大,支柱产业努力做多,努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相结合
一方面,从内蒙古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门类较少的实际出发,要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对内蒙古而言,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要以投资和项目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新上项目必须严把准入关,符合产业政策,注重科技创新,体现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内蒙古诸多优势特色产业属于国家产能过剩的产业,这已越来越成为内蒙古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和诸多矛盾问题的根源。目前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累积,都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同时按照国家要求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坚持对结构进行存量调整,通过生产要素流动和整合,实现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
(三)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考察各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没有一个国家是纯粹依靠市场力量或仅仅靠政府推动完成产业升级的,都是市场与政府不同程度的结合。在产业结构调整路径上,内蒙古同样应采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和相结合的模式,关键是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的资源配置选择权,应充分信任和依赖市场,由企业根据市场原则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政府也不能只是被动地当“守夜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工作重点从过去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向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等方面来,特别是要抓好改革举措的落实,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