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5年来,内蒙古形成玉米、马铃薯、肉羊和蔬菜四大农业产业带,成为全国优势主导产业带最集中、跨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受益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
据统计,2008年—2012年,内蒙古累计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63.4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和奖励资金15.64亿元,项目区新增玉米产量35.9亿斤、马铃薯产量123.3亿斤、蔬菜产量124.9万吨,肉羊出栏1133万头(只),对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3%。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农牧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农畜产品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形成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料六大优势和特色产业。2012年,全区粮食产量突破500亿斤,牲畜存栏1.1亿头,牛奶、肉类和羊绒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250万吨和7000吨。
2008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开始实施,内蒙古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基础好、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玉米、马铃薯、肉羊、蔬菜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根据各产业发展实际,按照“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能考核”的要求,分别选择一两个关键环节支持。
对玉米、马铃薯产业,重点支持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肉羊产业,重点支持高标准育肥园区、杂交繁育场以及标准化家庭牧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蔬菜产业,重点支持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建设。这些支持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切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在项目实施中,内蒙古将“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有效工作机制贯穿始终,使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形成合力。建立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资金管理机制,5年来已累计安排“以奖代补”资金2.55亿元,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政府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自治区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并实行“县级为主、市级监管、省级备案”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通过5年集中建设,项目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发生很大变化,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产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的目标。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吉呼朗图嘎查的牧民嘎日迪成为现代肉羊产业项目户,自己投入1.5万元,各级财政补助4.2万元,建起100平方米的暖棚。他对记者说,暖棚用来冬天春天接羔保育,羊羔成活率由原来露天接羔的90%左右提高到98%以上。
阿巴嘎旗在现代肉羊产业项目实施中,通过建标准化暖棚、储草棚等牧民最关心、急需的基础设施,使项目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仅2012年项目达产后,项目区年户均增收就达4000元以上。
在内蒙古东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玉米地边设有气象、土壤墒情、地下水位等监测仪器,机电井房内装有智能控制系统,老百姓可以用IC卡或者用手机远程控制,实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全程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村支部书记王建华告诉记者,村里的7000多亩地成为10万亩集中连片“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的一部分,全部推广应用膜下滴灌。
记者从内蒙古财政厅了解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成为“节水增粮行动”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统计,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5年来,内蒙古16个玉米产业项目旗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0.2万亩,平均亩产提高200公斤以上,受益农民38.2万人;10个马铃薯产业项目旗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1.8万亩,平均亩产提高1000公斤以上,受益农民44.3万人;21个肉羊产业项目旗县建设肉用种羊核心场190个、育肥园168个、家庭牧场及杂交繁育场5249个,建设标准化棚圈64.53万平方米,受益农牧户1万多户,肉羊标准化率提高25%,规模化养殖率达到50%;17个蔬菜项目旗县共新建设施面积9.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