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画外音:
乌兰木伦镇哈沙图村位于伊金霍洛旗东南部,北靠旗政府所在地阿勒腾席热镇,南邻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总人口有568户、1293人,贫困户10户、现已全部脱贫,其中稳定脱贫2户、正常脱贫8户。哈沙图村,2017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9年又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被评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金色的初秋,哈沙图村,小桥、流水、廊亭、木屋,白墙蓝顶民居,络绎不绝的游人……好似一幅江南水乡画卷。
哈沙图村,相比有“太阳石的故乡”之美誉乌兰木伦镇的其他行政村,村子境内没有可开采的煤炭资源,曾经唯一的产业就是传统农牧业。
“今天,村子的‘面子’和‘里子’变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田园+’这一新理念的运作。”哈沙图村党支部书记宋利平感触颇深、娓娓道来。
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让哈沙图焕发了新容颜,再有鲁迅艺术学院的加盟,帮助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又定位成了艺术教育培训基地,村“两委”和村民也开始新的思考。可是,资金从哪里来?项目怎么找?
“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在旗、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村子引进内蒙古光亚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里和企业联合,发展‘田园+观光农业’,由此开始踏上了‘田园+’的新路子。”宋利平感激地说。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公司以每亩18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民1200亩土地。土地流转后,村民还可以来打工,季节性务工在农忙时能达到200多人,日工资150元,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和收入。
菠萝塔、算珠盘、花式叠碗……蔬菜不种在地上,而在空中;鱼菜共生、潮汐种植床、定时涨潮落潮……菜苗不长在土里,而在水中;樱桃柿子、草莓柿子、猕猴桃柿子……口感不仅有“小时候的味道”,还有“没吃过的感觉”……
这让在哈沙图村观光旅游时,带着两个儿童“误入”光亚“云上农场”的80后王女士啧啧称赞,她不仅大饱了眼福,也大饱了口福,更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科技之窗。
“光亚‘云上农场’集现代农牧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销售于一体的赋能农业,从种养到销售,全程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内蒙古光亚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亚一介绍。同时,通过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周边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
20天种植一茬,冬季也不停歇,加之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电脑全自动操控,这样的耕种速度、管理方式,让习惯“单户单干”、人工劳作的哈沙图村董凤清,对农业生产发生了新认知。
作为一名当地就业的产业工人,董凤清在此工作已一年多了,亲眼目睹了光亚“云上农场”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从无到有,农业科技的应用令她目不暇接,但舒适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劳作、每月3500元的工资让她很知足。
“光亚‘云上农场’带来的新模式、新技术,让‘老把式’发生颠覆性认知。”哈沙图村第一书记吉仁浩雅尔一语中的,光亚“云上农场”还为农牧民进行无偿技术培训,并确定了家庭园艺、小型农场和工厂化集团生产三种发展模式。
“田园+观光农业”是哈沙图的六项“田园+”之一,其中还包括100亩林果经济示范基地,基地专门引进外地特色农作物进行试种,吸引游客观赏体验,丰富观光农业资源。
人物同期声:
村党支部书记宋利平:“今后,继续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着力打造“田园+”高端特色新业态、新产品,推进农业与旅游“联姻”,探索出一条农村更美丽、农业更兴旺、农民更富裕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路径。”
村民李保平:“一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儿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
“基地更像是一块试验田,试种成功的品种再进行推广,进而充实我们的另一版块——‘田园+现代农牧业’。”吉仁浩雅尔补充道。
2019年,哈沙图村“田园+现代农牧业”着眼于提升农业产值,解决土地碎片化经营投入多产出少的难题,四社整合农耕地500亩,种植优质金花葵和蒙雪菊,探索优良精品经济作物试点示范,为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此外,哈沙图村还整合土地700亩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为伊泰大漠马业、天骄育马苑、骄羊牧业等大型养殖场供应优质饲草料。通过统一规划、集中运营,土地资源被进一步盘活,农民和村集体的口袋也日益鼓了起来。
“现在农民既有流转土地的收益,还有企业雇佣他们进行田间管理的收益,村社都成立了劳务公司,到年底还有分红。”宋利平说。
穿行于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仿佛置身林隐秘境,偶遇老树木屋,沏一壶茶,静看小桥流水。哈沙图用“田园+生态”重拾起乡村的记忆,保留住了原生态的美感。
“下一步规划,利用赛蒙特煤矿疏干水注入西海子途经哈沙图的优势,争取将疏干水引入进来。水系把七彩长廊、水车乐园、网红桥等项目串联起来,将大大增强了乡村的灵性。”宋利平满怀期望地说。
小村庄“有头有脸”,农产品“有名有姓”。政府、企业和农户,合力兴农,育出农产精品和宜人风光,不仅优质优价,还名牌“名”价,这也吸引着漂泊在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1983年出生的李保平,16岁时他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创业。今年,创业有成的他,选择返回家乡。
5月20日,李保平的“红海平安家园”农家乐正式对外开张营业,到8月底,营业收入已突破15万元,而这主要靠媳妇雇人经营。
李保平则把精力投入到精品种养殖试验项目上,参考光亚“云上农场”建了“阳光棚”种植绿色蔬菜,试养20亩螃蟹,还有藏香猪和几百只珍珠鸡、丑鹅、大雁等禽类。
“凭借我村良好的发展前景,下一步,计划发展规模化精品农业,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李保平满怀信心地说。
哈沙图的“田园+”,吸引着农村的“归雁”,也吸引了城里人“下乡”。
哈沙图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村庄产业机能,引进国学教育基地、蒙古族礼仪培训基地及养老康养基地,规划了“田园+康养”版块;将国学教育、农耕文化、文化创意融合于研学培训,又规划了“田园+研学”版块,让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有产业基础也有颜值担当更有文化支撑。
为提升餐饮住宿接待能力,伊金霍洛旗旅投公司计划哈沙图村在投资1200万元,以展现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为核心,按照四季划分院落,改造民居24套,同时可鼓励带动周边村民开发居家式的民宿服务。
从“田园+观光农业”到“田园+现代农牧业”“田园+生态”,再到“田园+康养”“田园+民宿”,“田园+研学”“观光”“休闲”“体验”元素在哈沙图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占比重逐渐增大,深度开发着农、林、牧、渔等农业资源,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联姻”的致富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20年,截至8月底,哈沙图村迎来游客6万多人次,村集体预计创收20多万元,当地村民已开办了8家农家乐,户均收入超越了10万元。
“田园+”的每一首歌,都有特色;每一块土地,都有个性。
哈沙图,“田园+”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写下一首首绵长而真切的“农”情飞歌。
尤为可喜的是,歌里的故事仍在继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