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杭后在持续深化“四级联创”基础上,建立“五项机制”,加强对“科技小院”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为各类专家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确保广大人才扎根基层,为全旗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建立领导联系机制 让人才引得进
建立完善旗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杭后6名旗党政班子成员联镇包村,分别联系6个“科技小院”的41名科技人才,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近年来,杭后以“科技小院”为落脚点,积极筹建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院士工作站,构建“一中心两院两校五站”共建平台,吸附国内知名高层次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312人。
此外,旗委政府通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解决科技人才在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近年来,杭后与全国农技中心联手,以头道桥镇“四级联创”园区为核心,先后承办了全国整县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高层论坛学术报告会、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建设座谈会等,扩大了人才工作的影响力。
建立党建引领机制 让人才聚得拢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同步推进人才引进与基层党建工作,把“四级联创”岗位专家临时党支部和“科技小院”作为各类人才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与全国农技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土肥站合作,在头道桥镇联增村多次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在田间”“四联四进十带头”“三比两促一提升”“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等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了党员科技人员的归属感。6个“科技小院”的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服务保障机制 让人才留得住
为了让科技人才能够留得下来,杭后采取“七有”(有水、有电、有网、有水冲厕、有空调、有浴房、有经费)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保障机制。2019年,杭后下拨80.1万元专项经费,解决科技人员提供吃住、出行、网络等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让科技人员下乡工作没用后顾之忧。整合现有项目、资金,优先用于“科技小院”所在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依托“草原英才”、博士工作站等项目资金保障科技人员专项技术研究经费,确保技术研究的延续性。几年间,6个“科技小院”所在的镇共筹措资金30余万元,为科技人员配备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和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杭后旗委组织部投入1.8万元为“科技小院”配备了投影仪、音箱等宣讲培训急需设备,为各类科技人才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立激励关怀机制 让人才干得好
杭后制定了《高层次农牧业人才评选办法》,对5个优秀团队、21名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共发放奖补资金26万元。同时,安排全国农技中心6名“科技小院”蹲点干部挂职所在镇副镇长,15名实习大学生兼任科技指导员。节假日前夕,旗党政主要领导积极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并组织科技人才赴周边旗县学习考察;组织部门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宣传部门在《巴彦淖尔日报·直通杭后》版面、“您好杭后”公众号开设人才工作专栏,加大对高层次农牧业人才典型的推介宣传力度;鼓励本土作家创作《“科技小院”促振兴》三句半文艺作品,积极宣传科技兴农成果,营造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建立课题研究机制 让人才出成果
近年来,杭后依托“科技小院”,深化“四级联创”内涵,加强与20多个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形成“合力攻关、专项突破、协同创新、集成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广泛集聚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杭后转化。科技人员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果蔬、西甜瓜等五大作物开展试验51项,集成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四控”等技术模式12项,完成全域绿色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9篇。
2020年,杭后将继续开展小麦麦后复播油菜“三用”技术示范2万亩以上,实现“稳盐优耕”;开展向日葵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集成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示范15万亩以上,实现“一控两减一提”;持续推进“四控”技术示范,实现减肥1000吨以上,农药减量8吨以上,高效节水面积新增7万亩以上;实施“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20万亩,实现“一降两提”“控盐适耕”,持续为整县域推进、引领全区绿色农业生产积累成功经验。(通讯员 王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