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切换
新闻
工业转型升级:新一轮调整蓄势待发
2013
07/04
21:06

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之后,内蒙古顺应发展大势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在“8337”发展思路中,“三个着力”中的第—个“着力”便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8337”发展思路绘就的蓝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为了营造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良好舆论氛围,从7月3日起,在《产经前沿》的“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栏目中,陆续推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解读性报道,内容涉及工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滇洁能源等9个方面内容。

2013年的盛夏非比寻常。

2013年的盛夏非比寻常。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变与不变成为经济界备受关注的议题。

不变的是:世界经济依然在低迷困顿中艰难徘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经济遭到重创。

变化的是:各国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以应对这场数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严峻的形势,是促使地区发展思路走向自我完善的动力。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内容。

而对于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内蒙古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的引擎即工业转型升级。

为此,在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当前形势下,关乎内蒙古新—轮工业结构调整的三个热点间题浮出水面:内蒙古工业结构怎么样?内蒙古工业结构调什么?内蒙古工业结构怎么调?

【热点问题】工业结构怎么样?

历史,使人明鉴。

十六大以来的10多年,是在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段。

这一时段,在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激情演进中,内蒙古以小煤矿、小火电为主的“五小”企业在关停并转中寿终正寝。

这一时段,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劲风吹拂下,内蒙古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工业等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全区经济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蜕变。

这种演进与蜕变,集中体现在工业的规模化发展、结构性改善上: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1000多户增加到4000多户,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了30多个百分点。

全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户数由几万户增加到十几万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创造的利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量的3/5;全区县域工业增加值已突破5500亿元,是“九五”末的30多倍,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

由于结构改善,内蒙古才续写出了堪称传奇的工业发展史:

全区工业经济增速累计8年名列全国第一,工业经济总量由500多亿元增加到近8000亿元;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5年增加了1300多亿元,平均每年赶超一个省区;

全区工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5年提升了6.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区GDP的一半,工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60%。

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惹人眼球的传奇,内蒙古经济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区经济总量由1500多亿元到接近5000亿元用了5年时间,由6000多亿元到突破万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由突破万亿元到突破1.5万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

“没有工业结构的改善,没有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就没有内蒙古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没有全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多年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内蒙古高级统计师李力说。

回首过去,收获精彩辉煌;展望未来,道路艰辛曲折。

从工业结构看,内蒙古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曲折性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煤炭工业、火电工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过高,进入新世纪后,在蒙西、蒙东一些盟市,这两大工业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一度占到当地经济总量的60%以上,煤炭工业企业上缴的财税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煤炭、火电、冶金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增加值目前依然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2/3,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中,只有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还未形成规模。

这种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煤炭工业“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目前正在受到来自市场的残酷考验:

受全球经济低迷、原材料订单锐减等因素影响,我区不少能源产品、冶金产品价格持续下挫,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在低位运行。

“产业结构单一,尤其是工业结构单一,是导致我区产业发展不充分和欠发达区情的重要原因。”自治区统计局局长胡敏谦说。

显然,要改变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内蒙古需要从工业结构调整破冰。

【热点问题】工业结构调什么?

宏伟的目标,必然伴随宏大的工程。

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志在繁荣富裕的内蒙古选定的宏伟目标。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旨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内蒙古确定的头号重点工作与重点打造的宏伟工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没有工业结构的优化,以工业化质量提升为标志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就无法推进。

没有工业结构的优化,以工业化为强大后盾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毫无疑问,无论是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均与工业结构调整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正是这一关系的存在,我区必须改变资源型产业独大、煤炭工业独大的工业结构现状,而改变现状的首要任务是对现状的深刻认识。”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说。

这种现状是指:

尽管我区资源型产业在资本原始积累中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原”字号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过高,内蒙古工业的粗放型、低端化特征依然较为明显。

尽管我区已有10多年的循环经济发展史,但由于再生资源开发、工业“三废”利用未形成规模效益,内蒙古工业集约化程度依然不高。

尽管我区煤炭、电力、冶金等领域的工业企业集中度较高,但由于下游配套产业跟进速度慢,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依然不充分。

尽管我区风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工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新兴工业企业又均处于起步阶段,内蒙古还未真正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面对这种现状与短板,面对当前依然处于低位运行的工业经济,内蒙古必须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下大力气,而调整结构首先要明确"调什么"。”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说。

现状揭示短板,短板预示方向。

“一业独大”、“一煤独大”派生出的一系列工业发展短板,集中暴露出内蒙古工业结构“调什么”之方向:

调整优化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解决部分工业产品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让市场前景黯淡、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产品彻底退出竞争领域。

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扶持工业循环产业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将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扼杀在萌芽状态。

调整优化工业企业结构,进一步解决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为提升工业发展活力创造条件。

调整优化工业主导产业结构,延伸发展煤、电等资源型产业的配套产业和下游产业,培育传统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

调整优化工业区域布局结构,蒙西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蒙东地区重点扶植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宜的特色产业。

调整优化工业产能结构,针对煤炭、冶金等工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现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集中医治工业发展中“资源是优势、链条是劣势”的顽症。

只有认清方向,才不至于碰壁。因为,对于工业经济仍显脆弱、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内蒙古而言,碰壁将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