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末,张呼高铁开通,复兴号在草原上呼啸而过。
承载内蒙古首条进京高铁“速度与激情”的是包钢锻造的钢轨。
包钢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轨生产企业。从2007年生产出第一根高铁钢轨起,到2018年底,包钢轨梁厂共生产百米高铁钢轨260多万吨,折合铁路里程1万余公里,满足了国内约1/3的高铁钢轨需求。
包钢给“中国高铁”这一享誉世界的“名片”烙下了深深地包钢印记,这背后是包钢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的执着探索。
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内蒙古亦如此。
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
今年是包头铝业园区向500亿园区迈进的关键一年。2019年,这个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距离500亿目标仍需发力。
中铝包头铝业是园区核心企业,华云一、二期已建成投产,短短几年,实现了园区原铝产能从55万吨到135万吨的快速提升,一跃成为中铝旗下最大的铝合金生产制造基地。以铝为核心,园区坚持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2019年,园区实施重点项目43个。其中铝深加工项目19个,涉及铝铸轧板、铝合金卡巴轮、铝合金电力金具、光电缆、铝铸轧卷材、铝合金模板等一批附加值高、税收贡献率高的项目,尤其铝合金模板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填补自治区该领域的空白。
包头铝业园区兼顾循环发展,2017年引进了葛洲坝环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专门对“城市矿产”进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不仅可以吸收园区废旧城市矿产,还能辐射到半径超过500公里的范围。
从源头到深加工到回收再利用包头铝业园区形成了一套闭环体系。
园区管委会主任张勇说:“今后,园区发展就围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来进行,轻量化、韧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项目将成为园区的‘香饽饽’。”
与包头市铝业园区相比,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呈同出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该园区聚焦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坚持以创建千亿元园区和国家高新区为目标,现已建成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多产业交叉耦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构筑起了产业类型多元、产品链接紧密、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循环共生网络。2019年,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12% ,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49%,财政总收入预计同比增长56%。
在内蒙古,像包头市铝业园区和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样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已遍及所有盟市,成为我区不断加强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推动集约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
据悉,全区现已形成35个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典型园区。
集中是空间的有序集中,集聚是产业的有组织集聚,集约是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内蒙古不断推进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各盟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生态圈:呼和浩特建成全球重要的硅材料和乳产业加工基地,包头建成北方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鄂尔多斯、乌海及周边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基地,阿拉善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和靛蓝产业基地,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分别建设了铝后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锂离子材料、抗生素原料药产业基地……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不久前召开的全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描绘了一幅蓝图——自治区将着力打造9个产业集群:新型化工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含铁合金)、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乳品加工产业集群、羊绒加工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蒙中医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针对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生产要素分散、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实际,加快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对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杭栓柱说。
在拉长产业链中谋转型
包头市素有“稀土之都”的美誉,过去由于深度开发不够,导致形成“挖土卖土”的粗放低端发展模式。
进入新时代,包头市找到了稀土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就是做强稀土产业链,构建了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5条产业链,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和技术研发、测试评价、电子交易、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稀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大大增强了稀土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据统计,目前稀土高新区110多家稀土企业中,新材料企业和终端应用企业占比分别为63.2%和29.5%,稀土新材料产值约占稀土产业总产值的50%。通过永磁、催化、合金“三主”产业的推动,带动发光、抛光、储氢“三辅”产业发展,储氢和抛光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磁材产量已提升到全国第三,并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增速。
如今,包头稀土已在航天航空、磁制冷、永磁电机、储氢电池、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产品,填补了粘接磁体、稀土颜料、稀土陶瓷、伺服电机等领域空白,使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了稀土市场话语权、技术控制权、创新引领权。
依据自身特色,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内蒙古各地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不二选择。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建设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电-冶金、三废循环再利用、物流供应链六条循环产业链,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70%以上,电石就地转化率和废气、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初步实现了区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态势。
在呼包鄂“金三角”,呼和浩特的资源禀赋最差,但呼和浩特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云计算产业初兴,呼和浩特已在和林格尔新区布局“中国云谷”,形成了“两大产业园区、三大数据中心”,目前服务器装机能力达70万台,国内遥遥领先。以构建完整产业链为目标,呼和浩特吸引更多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呼叫服务等关联企业项目聚集,打造“立足内蒙古、服务京津冀、辐射全中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随着转型的进展,内蒙古“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低端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历史。近几年,内蒙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成为推动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为延长产业链,内蒙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技术引进和产业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被市场接纳的真金白银。近日包钢薄板厂“新神器”——NM500型耐磨钢研发成功就是科技创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这种耐磨钢的钢板可广泛应用于矿山机械、煤炭采运、电力机械、农业机械乃至铁路运输、建材等领域,能满足大型机械在恶劣环境下工作所需要的高耐磨、长寿命、可简单冷成型的使用需求。包钢耐磨钢的成功研发,在耐磨钢领域迈出了突破性一步,同时也成为包钢乃至我区钢铁产业领域新的效益增长点。
在创新驱动下唱好戏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唯有只争朝夕,接续奋斗,方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要怎么干?
“要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气力抓好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国土空间开发和产业转型发展新格局。”2019年12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主持召开自治区工作务虚会,深入研究讨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重大问题时指出。
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给出了明确答案:
——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加快能源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提速提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和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关键靠创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要坚持突出特色搞创新,要坚持抓住关键搞创新。
“要要加快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尽快完成‘三区三线’评估调整划定,形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从制度和规划上对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进行保障。要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围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经济布局,为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城市群、赤峰和通辽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区东、中、西部差异化协同发展,形成非常清晰的内蒙古区域空间概念和生产力布局。”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利平表示。在他看来,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按照点轴开发理论,内蒙古整体生产力布局应以沿黄河、沿东西交通干线为轴,以沿河沿线城镇为点,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从东到西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经济隆起带,相关地区人口、生产要素要向点轴区域集中、收缩、转移和调整,非重点开发的城镇和产业园区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杭栓柱认为。
他分析,在内蒙古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从东到西点轴开发布局范围内,沿黄河经济带是自治区水产条件最好、经济密度最高、文化底蕴深厚的发展带,也是我区未来生产力布局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要统筹考虑沿黄经济布局和生态保护,推动沿黄城市形成错位分工、协同发展的格局。
“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新年伊始,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号角已经吹响。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2020年,奋进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的内蒙古,将信心更足、步子更稳、激情更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连英冯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