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家住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镇胡四台嘎查的青格乐吐就起床了。喂食、饮水、打扫牛圈……干完了这些例行的活儿,他的额头已经开始冒汗。虽然忙碌,但青格乐吐打心眼儿里高兴。
“现在政策真好,2017年政府帮我贷款5万元发展黄牛产业。你看,当初买的6头牛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12头。我如愿以偿当起了‘牛主人’!”指着牛舍里膘肥体壮的黄牛,青格乐吐乐得合不拢嘴。
现在,青格乐吐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在几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那时,住了20多年的老土房又破又烂,地里的收成也不多,再加上母亲看病欠下不少外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知道青格乐吐有养牛愿望后,帮扶干部为他协调办理5万元贷款。有了产业,青格乐吐信心足了。他每天悉心照料这些来之不易的黄牛,还主动学起疫病防治知识。如今,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还在2018年12月底顺利脱了贫。
和青格乐吐一样,不少贫困户通过养牛走上了富裕路。近年来,该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将黄牛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先后出台10项支持政策,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的发展方式。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该旗将贫困户的贷款能力、养殖能力进行细化,分为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四种类型,进而形成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四种模式,分类制定针对性措施。对于有些贫困户自己不能养的问题,建立了企业、养殖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合养、大户托养、亲友代养、资金托管等方式帮助养牛,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家有牛养、无劳动能力的户户有分红。
目前,全旗黄牛饲养量达到88万头,其中贫困户(含已脱贫户)养牛6.86万头,人均2头牛,已脱贫户中有80%以上是通过养牛脱贫的。
念活养牛经,让脱贫基础更牢靠。而走好生态路,则是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科左后旗,土地沙化率一度高达80%。2014年,科左后旗对全旗1.15万平方公里土地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大规模综合治理,以每年100万亩的规模快速推进综合治沙,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增绿,也要增收。该旗坚持打好生态建设利民、生态产业富民、生态政策惠民的组合拳,在治风沙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从林果经济、培育苗木、参与造林管护、土地流转和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渠道挖掘经济潜力,实现治沙与致富同步。
生产环境持续改善,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持续降低,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到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到50%,农牧业增产明显。与此同时,生态修复带动贫困户增收1.04亿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738元。
[链接]
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脱贫人口常态化“回头看”,制定巩固提升专项方案,切实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37个已摘帽贫困旗县共投入69亿元,实施巩固提升类产业项目4030个。贫困旗县脱贫摘帽后,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