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指示要求,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全面推进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目前,基础设施完备、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正逐步成型。
抓治理
保护好河套这方净土
让好土地持续产出好产品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不断探索盐碱地改良和沙漠治理利用的技术路径和合作模式……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盐碱地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巴彦淖尔市共有盐碱化耕地484万亩,占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46%。2018年市委、政府选择河套地区盐碱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全、改盐技术最扎实的五原县,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中硅谷肥业的有机硅功能肥田间效果表现尤为突出。经初步测算,2018年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4500亩,地力提升2个等级,项目区人均年增收7300元,5年综合增收可达投资总额并持续发挥效益。
沙漠治理利用效果显著。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飞封造”(飞播造林、封沙育林、人工造林)并举,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用的方式,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乌兰布和沙漠绿化率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多起来的不光是绿色植物——防风林带沿线,万亩光伏产业园、仁创沙漠水稻基地、洪涛有机山药园、诺民有机葡萄园、王爷地肉苁蓉基地、圣牧高科有机牧场、万泉湖旅游区等一处处生态绿洲分布在大漠腹地,昔日黄沙漫漫的乌兰布和沙漠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控”行动全面铺开。2018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坚持以化肥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以农药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推进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为抓手,推进高效节水,实现控水降耗;以推广使用新国标农用地膜为抓手,推进减膜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实现控膜提效。2019年截至5月底,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350万亩以上,建成商品有机肥示范区6万亩;全市计划推广绿色防控530万亩,发放农药包装可追溯二维码663.7万个……巴彦淖尔农业正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大步前进。
上规模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现代化农业指的是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良种化和标准化的高科技生产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一家一户‘花花田’粗放经营模式,需要更多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龙头农牧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引领带动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的现代农牧业。”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突破。
目前,巴彦淖尔市土地流转面积297.4万亩,其中,流转到种养大户的占流转总面积的70%以上,流转到企业的占20%,流转到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其他经营主体的占6%以上。流转土地进行千亩以上规模化经营的主体有103家,经营面积44万多亩,占流转面积的15%以上。
同时,全市通过引进、培育、整合等形式,扶持壮大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产业化龙头291家,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到达80%以上,辐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去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21元,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近万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加快培育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5593家,入社成员6.1万多人,基本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社会化服务、流通、林业以及渔业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力量。
出效益
从一年一收到一年多收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五原县隆兴昌镇荣誉村的内蒙古锄禾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园区。尽管室外气温逐渐走低,但高科技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里仍然暖意融融。在这里,记者惊奇地发现香蕉、柠檬、莲雾和杨桃等很多原本在南方生长的水果长势正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占地1500亩、投资2.01亿元,建设高科技智能温室36000平方米,可种植20余种蔬果。该项目集中展示蔬果高科技种植模式,重点打造五原县及周边地区集观光、旅游、采摘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公司+基地+种植户”运营模式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每年为当地产业化基地及周边旗县、乡镇提供优质种苗1500万株;每栋3.5亩温室年产值20多万元,并可带动物流、加工、农资等相关产业发展。
热闹的不光是大棚温室里,一些按往年惯例本该开始猫冬的农民朋友仍在田地里劳作——杭锦后旗双庙镇尖子地村的500亩有机田里迎来了今年的第二次收获,麦后复种的有机大白菜已经成熟,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筐、搬运。2015年,乌拉河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在尖子地村七组建成了占地500亩的有机小麦基地,全程采取原生态种植方式,顺利完成了土地的有机转换,并连续5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基地亩均产出有机石磨面粉420斤,零售价为每斤20元,仅小麦亩产值就达8000多元。专门研究小麦提质增效的科技小院就在基地对面,农技博士、研究员随时可以到基地搞研究、做实验,为基地提供最及时、最科学的技术指导。“在品牌建设上,我们以‘天赋河套’为引领,努力打造绿色有机高端的农产品,在促农增收上,引导农户开展麦后复种以增加亩均产值。”乌拉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贤智说,“一亩地一年种两茬,收入的增加是看得见的,还能解决耕地倒茬轮作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的双提升。”据企业测算,白菜按每斤约6.8元、亩产3000斤计算,亩均收入约1.8万元,再加上有机面粉的8000元产值,基地亩均综合效益可达2.6万元。
【短评】
巴彦淖尔有河套这片天赋的水土,有1000多万亩优质耕地,这让我们走向农业现代化拥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但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需求,我们的优质农产品产出量也相对有限,农业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针对土壤质量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面实施“四控”,培育了一批高效示范基地,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等显著特征,其产出的“天赋河套”面粉等产品打入了高端市场,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高收益,让更多人看到了增收希望。未来,我们所有的农田都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真正让好土地持续产出好产品,才能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带领下行稳致远。
(王紫丁 胡东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