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工业增加值从建国初期不到1亿元,到1960年突破十亿、1991年突破百亿、2004年突破千亿,到2018年达到5485亿元。
70年来,内蒙古工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工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先后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工业门类基本形成,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到197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农牧业,实现了由农牧业大区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1年,是工业的稳步发展阶段。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工业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1年,是内蒙古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等重大战略,形成了全区上下抢抓工业、主攻工业热潮,工业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除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外,其余6年增速全国第一,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新进展。
70年来,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由建国初期的8.1%上升到2018年的31.7%。2018年,全区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58.2%。今年1~7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与建国初期相比,原煤增长450倍、发电量增长5438倍、粗钢增长68倍、钢材增长1284倍、水泥增长950倍、化肥增长875倍,智能电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组件、化学药品、生物制剂等产品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内蒙古的乳肉绒粮糖、煤电气、稀土石墨、光伏材料等产业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2018年,原煤、稀土化合物、甲醇、电石、铁合金、聚氯乙烯、单晶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26.1%、56.7%、20.4%、36.6%、23.1%、20.6%、31.9%。
7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协同发展,工业经济后劲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1980年的2181户,发展到2018年的192.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97.6%,创造了全区58%的城镇就业、63%的生产总值、70%的税收收入、75%的外贸进出口和9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国之初,全区仅有工业企业765户,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1980年全区仅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户,到2018年达到573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1.3%、利润占比达到82.7%,成为工业发展的稳定器。(北方新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刘晓君 实习生 闫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