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旅游概念,到90年代的中旅游概念,再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大旅游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旅游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以前的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必须要过渡到进入全域旅游的模式。专家称全域旅游必须要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
内蒙古旅游起步虽不算早,但在近两年发展迅猛。更在全域旅游方面提出了“全季+全区”概念及其成熟的配套产品备受业内外关注。
4月11日下午,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主题为“相约草原,环内蒙古周边省区旅游促销”中线首站推介会在北京广播新闻大厦召开,本次推介会也是继去年12月内蒙古冬季旅游营销推介会举办之后,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进入2016年之后首次携14个盟市走进北京,与上次冬季旅游推介会不同的是,本次推介会整合了内蒙古“全季+全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针对于环内蒙古周边省区重点客源地市场进行更加精准化的促销与推介,主题丰富的线路产品组合也将让北京市民在今年去内蒙古旅游有了更多的选择。
推介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首先做主题推介,接下来是呼和浩特、赤峰、呼伦贝尔、阿拉善四个盟市分别代表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核心区、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大兴安岭全生态旅游区、阿拉善秘境探险旅游区四大内蒙古区域旅游品牌针对本旅游区域的旅游资源和线路产品、优惠政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推介,让与会嘉宾对内蒙古旅游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主题新颖的线路产品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会上,两地区旅行社代表共28对还共同签署了2016年意向送客协议,北京地区旅行社预计将在今年向内蒙古地区送客量近10万人。
今年以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8337”发展思路和国家旅游局515旅游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全力提升品牌效应,以草原、沙漠、森林、湖泊、湿地、冰雪、温泉、文化、口岸和地质奇观等十大旅游资源产品为依托,强力推出“643X”品牌体系。以这一品牌体系为发端,内蒙古相继推出现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
“643X”即六大口号、四大区域品牌、三级品牌线路。“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是六大口号中的形象口号,其他的口号分别是“内蒙古旅游,马到成功”旅游口号、“草原+风景道”线路口号、“好客、自然、温馨”旅游服务口号、“内蒙古博乐歌”旅游商品口号、“自由自在内蒙古”自驾游口号。四大区域品牌则是敕勒川现代草原文化核心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赤峰、通辽、乌兰察布)、大兴安岭全生态旅游区(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阿拉善秘境探险旅游区(乌海、阿拉善)四大区域品牌。三级品牌线路中,既有国家统筹推介的丝绸之路、万里茶道、黄河、长城等一级品牌旅游线路,也有基本贯穿自治区全境或大部分盟市的旅游线路,如万里草原天路(东西大通道)、草原马道、黄河几字湾大漠风情线、蒙古源流黄金线等二级品牌线路。三级品牌线路则是从万里草原天路各节点引出,可以对接周边客源地、有文化或景观支撑、有望成为品牌的旅游线路,如阿海满金三角四季游、红山文化游、科尔沁文化游、鲜卑溯源、匈奴探秘等产品。
可以说,内蒙古在全季旅游的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开发都充分对接了客源地相关的景观和文化,致力于满足当地的旅游消费需求,无论是在国家统筹层面的丝绸之路、万里茶道、黄河、长城,还是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的草原、森林、民俗等资源,这些旅游产品和线路不仅是内蒙古自身旅游资源的深刻而生动的呈现,更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国家旅游业全局发展战略,以及周边客源地需求的完美契合,从而形成了以“全季+全区“为核心的自治区旅游发展新局面。也让内蒙古由“草原旅游”的单一品牌印象,丰富成为四季皆宜全区可游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一直注重与全国客源地市场的保持深度交流与沟通,在不断深化升级资源产品的同时,在宣传促销方面也不遗余力。特别是针对于与内蒙古紧密联系的京津冀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一直注重品牌与效益的全面发展,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和营销方式积极的融入首都经济圈,去年冬季的旅游营销推广,冰雪天路、冰雪那达慕等全新的冬季旅游产品受到了京津冀地区游客的热烈追捧,冰雪加民俗的产品组合就已经让人眼前一亮,而此次“全季+全区”的区域旅游品牌概念以及精细化的主题类产品组合,又将成为2016年国内旅游市场的一大新亮点。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副巡视员黄萍介绍说,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内蒙古旅游以资源为主,产品不够丰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紧紧围绕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将自身资源特色和全域旅游理念相结合,提出了“643X”品牌体系。此次推介活动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针对周边省区客源地的推广,更是面向全国客源地市场的一次宣传。
据了解,此次“相约草原,环内蒙古周边省区旅游促销”中线推介会还将陆续走进天津、青岛、郑州和石家庄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