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依托科技创新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芯动力”添新动力
盛夏时节,内蒙古经济“中考”传来喜讯: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
欠发达的内蒙古,成绩亮眼全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2014年,内蒙古科技投入33.03亿元,通过实用技术转化工程,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应用到经济领域,为产业发展装上“芯动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深化改革孕育黄金机遇
“今年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内蒙古的创新驱动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科技厅高新处处长池波说。
内蒙古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运筹帷幄,抢抓发展机遇。“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公司把久泰能源内蒙古化工园区建设成为聚烯烃、聚酯纤维的煤基新材料生产基地。”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部长何大龙说。
目前,久泰利用已有的甲醇产能及周边甲醇生产优势,正在建设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此外,新建100万吨甲醇技改及50万吨乙二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0亿元,利税26亿元。2014年久泰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像久泰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共有209家。其中,有13家企业已成功上市。
“新的机遇下,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有专家指出,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投入、研发决策、技术开发、成果运用的主体,壮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力。
打通成果产业化隔离带
内蒙古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科技人才缺乏,研发的持续能力较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足。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蒙古究竟该怎么做?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认为,要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同时,启动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库。
目前,一项项举措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全面铺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打破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生产之间的隔离带,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效益;整合科技项目、人才与平台,有针对性地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现有平台载体,通过项目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基地……
依托创新驱动,内蒙古正向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加速前行,力争2017年,内蒙古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6%。
科技含金量就是真金白银
这个夏日,包钢技术研发中心格外忙碌。在钢铁行业遭遇发展困境时,高新技术与新产品成为包钢逆流而上、提质增效的不二利器。
一项项亮眼成绩扑面而来:在线余热淬火钢轨批量出口至印度尼西亚;30吨轴重贝氏体钢轨试铺中南通道;成功研制出大容量复合式室温磁制冷机……
“近几年来,包钢新产品开发势头强劲,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年提高。仅今年前5个月,受理专利125项,授权63项。”包钢技术中心信息研究所所长贺景春说。
8月2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金山永业生物园研发基地,看到研发人员正进行腐殖酸植物生命素系列产品开发。“我们要将科技含金量转化为真金白银。”永业集团董事长吴子申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永业集团尤为重视科技研发,2010年成立的永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后来陆续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5年来,我们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亿余元,公司研发的永业生命素专利系列产品已全部实现产业化生产,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亿元,为农民增收约500亿元。”吴子申颇为自豪。(记者 汪波、丁志军、吴勇)
(原标题:内蒙古依托科技创新推动重点产业发展)